|
|||
|
|||
秋日的新疆,天高云淡,色彩斑斕,處處呈現祥和繁榮的景象。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砥礪前行,天山南北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欣欣向榮的滄桑巨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 提起新疆,想到的美味的瓜果、曼妙的歌舞與阿勒泰的秘境,而在一局人眼中,這里則是“水之道、電之源”。自步入“十四五”,水電一局四公司便以匠心為筆,在這片熱土上書寫了獨屬于他們的“十四五”奮進故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歷史性時刻,我們回溯這片熱土上的光明征程——東天山村莊的萬家燈火與哈密抽水蓄能電站的星星燈火遙相輝映,38團蜿蜒曲直的引水渠道與鐵門關民生脈絡緊密相連,牙馬特水庫的碾壓混凝土大壩矗立在溫泉縣大山深處,阿圖什設施農業產業園準備再次書寫克州人民關于無花果的故事……從“引水”到“抽水蓄能”,從戈壁荒漠到鄉村振興,從市政工程到民生項目,建設者們用智慧和汗水述說著水電一局四公司與新疆同頻共振、雙向奔赴的絲路畫卷。 初次見面,是緣分亦是使命。 2022年4月,水電一局中標新疆哈密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這也是四公司首次進軍新疆市場領域,也標志著水電一局當時合同額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一場綠色能源與科技創新攻堅戰在新疆“東大門”正式打響。 哈密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項目是國家在新疆規劃建設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也是新疆第二、東疆首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這個正在建設中的電站就像“充電寶”,在電力富余時抽水蓄能,在電力不足時放水發電。建成后,它將主要承擔新疆和西北電網的調峰、調頻、儲能、系統備用等任務,保障西北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同時調節哈密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和電力穩定,為哈密豐富的風、光等新能源發電起到良好的引領示范作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我家里有六口人,還種了十多畝地,吃水用水經常不夠。”天山鄉二道溝村民阿如尼.阿木提說,尤其每到春秋灌溉季節,家人都盼著水來,可到了夏季融雪期,又擔心水太多成災,“家里農田每年都會被淹好幾次”。 哈密地區由于氣候干旱,當地各類生產生活用水完全依賴天山冰雪融水,電站建成后,上、下水庫將成為哈密重要儲水源,從而實現“以電保水”的獨特價值,電站周邊鄉村基微生態環境也將得到改善。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上下路大壩填筑工作,計劃將于2028年全部投產發電,電站設計年發電量13.68億千瓦時。 對阿如尼.阿木提而言,這意味著他家的農田再也不必為灌溉發愁,“等電站修好,我們村里的荒地也都能種上糧食了,大家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精耕沃土,需深度也需厚度。 行至南疆大地,且末縣往西約150公里的昆侖山腹地,戈壁中的一汪清泉映入眼簾。遠!這是當時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對38團水利工程項目的最初印象,從渤海之濱到西域戈壁,近4000公里長途跋涉,5個小時云端飛行、8個小時沙漠公路,最終還要穿越100多公里“無人區”。2023年初,新疆兵團38團水利工程項目團隊豪情滿懷,奔赴昆侖山腳下的戈壁,開啟了引水于民的新征程。 “一天一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項目團隊成員介紹說,“剛進場的時候是春天,每天都有沙塵暴,有時會形成數十米高的‘沙墻’,在外行走,可謂是走一步吃一嘴沙。” 在此環境下,為盡快解決營地建設問題,項目團隊克服黃沙漫天、晝夜溫差大、坡面不平整等困難,每天早上帶上干糧奔赴施工現場,利用無人機開道,爭分奪秒跑出了營地搭建的“加速度”。然而身處茫茫大漠,風沙洗面、交通不便、缺水缺電甚至通訊信號時常中斷等問題隨之而來。 沒有水,項目團隊就自行搭建管道儲存“自然水”,沒有電就拉來柴油發電機建起臨時“供電所”,沒有信號就聯系通訊公司架設基站……無懼酷暑嚴寒,笑迎風沙雪雨,隨著裊裊炊煙在戈壁升起,這群青年追風者已在漫天黃沙中立下戰書:定要在沙漠里開辟出一道“水通道”。 向新圖強,要務實還要突破。 走進美麗的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沿著母親河——博爾塔拉河一直到溫泉縣,牙馬特水庫導流洞兩端施工現場,混凝土攪拌車在施工道路上往來穿梭,設備的轟鳴聲在河谷中回響。 牙馬特水庫總庫容306萬立方米,調節庫容為238.4萬立方米,最大壩高73米,是一座以供水、灌溉為主的小型水利樞紐工程。項目采用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目前正在進行壩體混凝土澆筑施工。 當碾壓混凝土澆筑遇上新疆特有的“一日過四季”氣候,如何完成連續作業10小時以上、保持混凝土恒溫、一次成型三大難題,成為項目團隊關注的焦點。 “這里的天氣就跟開玩笑似的,晝夜溫差常達20℃以上,混凝土澆筑與養護就像在跟老天爺搶時間。”項目負責人邢志國說,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項目團隊組建技術攻關小組,針對新疆特殊地質氣候條件,總結出碾壓設備選型、攤鋪工效、碾壓遍數與壓實容重關系、層面結合處理方式、成縫工藝等最佳組合參數,優化變態混凝土的加漿方式、振搗參數,實時監測混凝土溫度變化,及時采取降溫或保溫措施,將混凝土內外溫差嚴格控制在理想區間。 牙馬特水庫項目碾壓混凝土施工工藝是在公司范圍內唯一的在建碾壓混凝土工程,項目混凝土溫控、砂石料質量、環水保標準等要求較高。為保證混凝土料源質量,項目建設了博州溫泉縣規模最大、產能最強的砂石料加工系統和混凝土拌和系統,全力保障混凝土供應。 “成功了!大壩首倉混凝土順利澆筑完成!”2025年4月,隨著混凝土傾瀉而下,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目前,大壩混凝土澆筑已完成17萬立方米,累計完成總工程量的65%,順利通過導截流階段驗收,正全力推進壩體帷幕灌漿和大壩填筑的關鍵工序。施工方通過優化設備配置,實現了拌和、運輸、澆筑全流程高效銜接。項目部將力爭在冬季前完成壩體碾壓混凝土關鍵施工,確保工程于2026年7月如期完工蓄水。 2025年,公司在疆中標阿圖什設施農業產業園項目,未來將持續優化經營結構,將“融疆行動”的市場營銷理念與“以現場促市場”項目管理理念強強聯手,敏銳把握水利水電、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窗口期,逐步向其他市場拓展的道路,爭取以點帶面實現多元化發展。“新疆區域要持續深化屬地經營,在做強傳統市場的同時,向新興領域要增量。”近年來,關于新疆區域的經營部署頻頻出現在公司重要會議上,傳遞出水電一局四公司構建新發展格局、搶抓高質量發展機遇的決心和信心。 科技賦能,謀創新還謀效益。 水電一局四公司自成立以來主業重心一直放在軌道交通領域,作為水利施工的“門外漢”,管理團隊并沒有被束縛住手腳,而是運用科技的手段打開突破口,展開了“與傳統賽跑、與自己較勁”的較量。 哈密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打造行業領先的綠色砂石篩分拌和系統,其中篩分系統成品骨料使用總量約為262.12萬噸,可供應項目常態混凝土、噴混凝土、路面混凝土、下水庫墊層料等工程所需的成品骨料。拌和系統混凝土供應總量約為95.17萬立方米,可供應攔河壩、攔沙壩、道路等工程的混凝土使用,有效減少了對當地山體的破壞和礦產的采集。 項目在砂石加工系統中采取了全濕法封閉式生產工藝,廠區采用自動監控噴淋系統,廠區內加裝PM10、溫濕度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車間內空氣質量,配備全自動PLC控制系統,在水和氣的共同作用下,噴出微米級霧滴,在抑塵點形成濃而密的霧池,抑塵率高。同時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進行除磷、除氮后循環利用,通過采集污水處理系統的實時數據,實時監測污水處理設備的運行狀態、處理水量、水質情況、能耗、維檢等方面的數據,實現多維度可視化監控管理模式,在確保產料質量的同時,實現“近零碳”“零排放”目標。確保對當地生態環境“零破壞”。 項目大壩主體工程啟用無人智能碾壓系統,利用北斗導航、物聯網傳感器與實時數據分析技術的完美結合,成功實現了施工的精準化與自動化管理,這一創新使得工程質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大壩的壓實合格率從92%提升至98%。 牙馬特水庫項目積極克服炸藥斷供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專業精細地研究部署,創新采用二氧化碳氣體爆破的方式進行施工,最終保證實現了項目各個工期節點目標,得到了當地政府的一致認可。 引水隧洞是38團二期水利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整個工程中最大的單體項目。支洞下穿山體堆積物破碎帶,存在溶洞、坍塌等現象,易導致拱架發生扭曲變形,如采用爆破法施工總體工期長,且安全及成本不易控制,項目部果斷引進懸臂式掘進機對隧洞進行掘進,該設備也是首次使用于南疆水利工程施工。項目部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破解施工難題的重要手段,在施工過程中,研究創新了《高原復雜條件引水工程施工關鍵技術》《高原引水工程高岸坡不穩定體治理施工關鍵技術》《渠首右岸邊坡處置施工技術》等施工技術,優化了施工方案,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2023年11月30日完成渠首施工支洞貫通,較計劃工期提前一個月,為推進主洞掘進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水利工程管理服務中心向水電一局發出表揚信,對水電一局攻堅克難、科學組織、精細管理實現支洞貫通節點目標表示祝賀。 融疆行動,是責任更是擔當。 2024年工作會上,四公司首次提出“融疆行動”,多年來,四公司堅持建一項工程、富一方百姓、樹一塊豐碑,不僅通過在建工程吸納當地村民就業,還主動采購當地農牧產品,積極參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等。 2024年6月,哈密天氣逐漸轉暖,天山上的冰雪開始融化,距離哈密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上水庫約21公里的口子村榆樹溝部分道路受雪融水沖刷導致路面受損,天山鄉口子村至榆樹溝道路全長15公里,是通過山口必經的隘口。接到村民無法出行的通知的第一時間,項目部在做好項目防汛工作的同時,迅速組建挖機、鏟車和壓路機等設備隊伍趕往了現場,填筑水毀路面,得到了當地村民的由衷感謝和高度肯定。 在深化民族融合、就業扶貧的工作中,哈密抽水蓄能項目聚焦精準扶貧,堅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持續不斷深化培訓促就業,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的方式,做好當地少數民族就業人員的日常學習及管理工作。通過崗前培訓工作,提高勞動技能,少數民族工友們月收入達到人均4000元左右,加快向產業工人轉變。 在天山鄉二道村,有這樣一戶人家,他們依靠自己的雙手,不斷用勞動和技能創造幸福,擺脫貧困過上了好日子。佐熱姆.克齊科在2024年初通過村委會介紹進入哈密抽水蓄能項目做保潔。通過不斷學習和項目部同事的幫助,佐熱姆.克齊科完全適應了項目工作和生活,自身在工作過程中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聽說項目部還需要其他勞動崗位,就讓村里其他村民來試一試,沒想到其他村民干得得心應手,很受項目部同事的贊賞。 “過去我們種地,一年最多能收入9000塊錢。”佐熱姆.克齊科說道。在進入項目部上班之前,他家種著十來畝地,家里一兒一女,兒子今年即將步入大學,收入根本不足以填補家用。“現在就不一樣了,我一個月收入5000元,真是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她喜滋滋地算著賬。今年因為腿部不小心受傷,不能來上班,怕耽誤自己的工作,就讓女兒來頂崗。“我不能辜負項目部領導對我的幫助和生活上的支持,不能因為我個人影響項目部整體的工作安排”項目部人員去看望佐熱姆.克齊科的時候,她熱淚盈眶地說道。 哈密抽水蓄能項目、38團水利工程項目的青年們積極行動,聯合項目屬地小學,為當地兒童送去學習用品,以實際行動傳遞愛心與關懷,增進民族情感,以實際行動助推屬地農業、就業、教育事業的發展,踐行央企的擔當和使命,贏得了當地村民和政府的廣泛贊譽 同時,各在疆項目組織對當地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進行了普及,提高員工對當地文化的認識與尊重。由于歷史原因,項目當地村民語言種類大多為“維語”,與普通話差異較大,針對此情況,項目聯合當地派出所,由“漢維語言”雙通的人員擔任項目“翻譯”,確保與當地人員日常溝通“無障礙”。 “希望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在2025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阿圖什設施農業產業園項目青年職工學習了回信后,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為我們青年一代注入了強大動能,我們練就過硬本領,發揚奮斗精神,繼續參與工程建設,助力自治區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八千里路云和月,瀚海沙漠踏歌行。巍巍三山見證著水電一局四公司人櫛風沐雨、砥礪奮進的拼搏故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蓬勃發展、壯美新疆煥發新時代光彩的今天,水電一局將以更大決心服務新疆高質量發展新格局,與新疆各族人民攜手奮進,讓創新的血脈在天山南北奔流涌動,讓發展的甘泉滋潤遼闊疆域,以更強擔當、更高質量,將一局標準、一局標桿、一局品牌牢牢植于這片熱土。 ? |
|||
【打印】
【關閉】
|
|||
|